我们的五十年——五六十年代华东水利学院赴云南参与水电建设校友口述访谈(三)

发布时间:
2018-12-24
浏览次数:
2317

有这么一批华水人,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一年又一年、一届又届地从母校南京繁华的都市,途径几千里的路程,辗转来到位于深山峡谷中的云南水力发电工程局(水电十四局前身)。报到后,他们又分别乘坐解放牌卡车、拥挤的中火车、小火车和颠簸的牛车……经过十几天的路程,来到大山深处的一线水电建设工地。他们从此家乡变故乡,满怀着一腔报国热情,迅速投入到云南大地上著名的以礼河、绿水河、西洱河、大寨、鲁布革等10多座大中小型电站的设计建造中,以此服务云南等地的经济建设。


鲁布革冲击波之后

经过鲁布革蜕皮式阵痛,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水电十四局便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走出小江小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曾参与了广蓄抽水蓄能电站、小湾、长江三峡地下电站,溪洛渡、糯扎渡水电站,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锦屏一级电站、龙滩、水布垭水电站等大型及特大型地下厂房的施工,其先进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居国内水利水电地下施工技术前列,树立了地下工程施工的优良品牌。甚至远渡重洋,在国际工程市场上与不同肤色的竞争对手较量,参与援建了马来西亚、缅甸等国的水电建设工程。水电十四局所承建的特大型及大中型土建施工及安装工程中,基本均有华水(河海)学子的足迹,他们奔走在祖国南北,大江大河,战斗在白山黑水,雪域高原,解决了诸多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中关键技术问题,确立了河海人创新、奉献、务实的形象。

在曲靖基地召开校友座谈会

七十岁的陆承吉终于退休了。退休后,定居北京的他每年夏天还是会和妻子回云南住。在云南待了三十年,对云南的感情很深,用他们的话说他们是半个云南人。现在,他的生活简单了许多,在家里做饭,陪妻子四处旅游。 “结婚近五十年,我们真正能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最近这五年。”妻子这样说。从水电十四局、小浪底到水利部,常年留守水利工地的陆承吉留给妻儿的时间真的太少了。

“在云南待了17年,我们把青春贡献给了云南的水利事业。”谈起在云南参与水电建设的经历,范贤珍(64级河川系)笑着说。本来她可以分配到安徽工作,可是为了爱情,她还是选择了云南。到昆明后她可以分在条件稍好些的电管局设计处工作,可她还是毅然调动到了丈夫施建平所在的绿水河工地。几年后,因为同样的原因,与父亲同样挚爱水利专业的伍必仪(63级河川系),也从安徽陈村调去了更艰苦的云南工地。

在水电十四局召开部分校友座谈会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在云南待了50年的徐贤根(58级河川系)已经很少再回苏州了。可是,他每年总会去以礼河一两次,每次他都会在大坝上静默很久。他说每当看着“河水让路,高山低头”的大坝,他整个人就会开阔很多,比起因为工地医疗条件差,不幸去世,再也没有走出大山的华水同班同学,他是幸运的。

“他们父女俩就是对着干,一个筑坝蓄水,一个疏浚河道水上通航。”卓文耀的妻子谈起自己同样毕业于河海大学现在云南交通系统工作的女儿时,总是会这样开玩笑地说。退休后,卓文耀先是去三峡总公司参与三峡右岸地下厂房建设,后又去参建溪洛渡电站、白鹤滩电站。家人不希望他太辛苦,他很“固执”,还是干到了70岁。从毕业来到云南,身为福建人的卓文耀已经扎根云南50年。和他一样留在云南的河海学子很多,老同学陈江(63级河川系)一家人也都留在了云南。女儿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一再坚持下,她还是留在了水电十四局工作。从曲靖基地退休后,现在陈江只要生病,他还是爱去医疗条件不算拔尖的曲靖第五人民医院看病,因为那是曲靖水电基地医院改制后的医院,他总觉得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在。

在曲靖基地医院采访63届河川系校友谢志琴


在曲靖基地采访53届河川系校友陈恩和


在曲靖采访陈江将夫妇

“从50年代的老总工林文华,到60年代初的王金汉,再到60年代中后期的张基尧部长、陆承吉总工他们这一代。老学长们的在技术、管理和工作的严谨处事方面,给了我树立了很大的榜样作用。”谈起华水,谈起老学长们,已是水电十四局副局长的杨毅平(79级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系)骄傲地说。

选择了水利水电事业,这一辈子,值吗?后悔吗?刘庆华(87级水动)从毕业到十四局已经30年了。30年,她常年奔波于水电建设工地,孩子昏迷不醒时也没法照顾。作为一个母亲,她曾哭过,也曾痛苦地质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可是,在缅甸参建邦朗水电站时,等待电站第一台机组成功发电的夜晚。站在山顶的她看着因限电而夜晚永远漆黑的小镇顷刻间一片灯火通明。那一刻,在激动与欣喜中,她似乎找到了答案。

“我真正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和承诺,为祖国健康工作了50年。”2014年,73岁的陶银昌(58级河川系)正式退休,他已经整整工作52年了。谈起水电工程,他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而50年前的那个夏天,南大校园里的周总理讲话仿佛就在昨天。50年过去了,他,他们还是最初离开母校一心报国的那个少年。

采访小组与十四局领导合影

50年多年来,为了强国兴邦梦,为了挺直中国人的脊梁,他们一生走遍四方,以山为家,与水为邻,做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真正践行了河海十六字校训,在祖国的边疆谱写一曲波澜壮阔的水利凯歌。

今天,虽然岁月芳华早已不再,可是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水利建设中所展现出的勇气、责任、担当,身上永不过时的奋斗精神,以及为了国家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百年河海的骄傲,更是每一个河海学子学习的榜样。


来源:口述校史工作组 编辑:王玮 审核:叶鸿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