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初心,奉献水电——水电十四局曲靖管理处采访记
发布时间: 2018-08-25   浏览次数: 2831

201885日下午,河海大学档案馆口述校史小组来到中国电建水电十四局曲靖管理处,与曲靖籍的十多名河海校友举行了简短的座谈会。会上,曲靖管理处杨云副主任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当前管理处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沿革,机构、职责,业务范围,土地、房产等单位现状,以及社会职能移交工作情况。

杨云副主任告诉我们,当年的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医院、学校、派出所、法庭、商店等应有尽有。由于工程建设时断时续,师资匮乏,老师多是代课老师,学历层次较低,水电子女教育条件较差。这一点,他深有感触,他自己就是水电建设者第二代,因为父母工作忙,他经常一边读书,一边帮着家里干农活,虽然理科较好,但苦于没有英语课,到中学才开始学习英语。大寨工程结束后,他们一家随父亲搬到鲁布革参与工程建设,当时子弟学校就有几十所,可惜学校多而不精,教学质量较差。1984年开始,随着罗平、曲靖基地的建成,水电公司开始到曲靖、大理师专等学校招聘经过专业培养的老师,并送老师进入教师培训基地学习,教育水平这才有所提高。

“水电十四局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转型的,随着水电建设的萎缩,现在水电建设总产值占四分之一都不到。”杨云说。

2002年后,水电十四局的水电项目已经扩展到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在全国工程局中率先“走出去”,开始进军地铁工程建设工作,并在高速铁路、公路等方面都有涉足。十八大后,随着生态工程的兴起,水电十四局又开始涉足环境治理的有关工作。同时,水电十四局的管理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经营管理型进行转变,工程建设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杨云副主任介绍曲靖管理处基本情况

校友陈恩和今年已经90高龄,是本次受访校友中年龄最大的一位。1952年,长期苦于家乡水患的陈恩和报考了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至福建古田水电站,之后又参与了四川狮子滩、云南水槽子等电站的建设。

尽管工地条件艰苦,但当被问及生活能否适应时,陈恩和摆摆手笑了,他语音坚定地说:“我是农村出来的,我不怕苦的!”由于当地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开挖隧道布多少眼,洞怎么打,在工地上担任技术员的他都需要手把手指导工人施工。

陈恩和说,学校学习的知识在施工现场已经够用了。离开学校后,他把所有课本全都背上,转战到哪个水电站,他就把书本背到那里,这些书本,他看得比他的生活用品还重要。


采访54届校友陈恩和

来云南前,谢志琴校友已经早早同意参加座谈会,遗憾的是现在她因腰伤住在曲靖市第五医院,口述小组特地前往医院看望她,谢志琴躺在病床上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1963年,毕业后的谢志琴分配至云南以礼河参与毛家村电站的建设,后来又调动到水电十四局曲靖基地管理处工作直至退休。1984年,鲁布革电站建设已近尾声,居住在工地的工人逐渐向后方撤移,曲靖基地正是建设于这个时期。谢志琴参与设计了基地的砖混结构楼房,同时她的孩子也是曲靖基地子弟学校最早一批的就读学生。遗憾的是,由于子弟学校教育质量不好,第一届高考成绩惨淡,无人升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在地方中学又经历了一年甚至多年的复读。

伴随着国家改革的大调整,水电十四局的社会职能开始逐步移交。2002年,子弟学校所属权变更,更名为曲靖四中;2004年,局医院的所属权变更,更名为曲靖第五医院,也就是谢志琴住院所在地。


采访63届校友谢志琴

校友王一茸描述了当年毕业设计答辩时的情景。“教室里前两排坐满教授,后面几排全都是学生,其中还有学生‘记者’拿着相机来照相呢。”由于王一茸在设计时参考了美国垦务局的试验报告,他在大坝应力上的计算上出现了差错,尽管及时做了纠正,但他的最终成绩没有得到预期的5分。答辩结束后,他的指导教师告诉他:“做工程的人,既然使用了错误的资料,那责任就由你承担。”这句话让他受益终生。

1963年开始参与工程建设,直至2010年退休,王一茸大半辈子都在水电建设的一线奋斗,他和我们回忆了之前开挖隧洞时遇到的几个极端情况:参建大寨水电站时,地下水头高,页岩风化破碎;修建鲁布革水电站时,要在松散的弃渣场里开挖;援建尼泊尔时,遭遇了变形严重的千枚岩;伊拉克施工时,疯狂的恐怖分子抢光了他们开挖洞室的炸药;参与热泉工程时,开挖涌出的温泉水超过100℃,而这样的危险段足有150米。

王一茸说,新一代水利人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多了解工程,将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采访63届校友王一茸

1953年,故乡重庆的江边,还在读小学的周之荣看到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勘测水利资源,他很羡慕这些水利工作者对水利的好奇,在小小的周之荣心中很早就种下了。中学时,他读书的学校旁边有一个小型发电站中学的用电就靠这个水电站来发电,周之荣开始对发电站的基本原理产生兴趣。在聚奎中学,他看书、看报,多方面收集了解水电站的相关知识和概念。看着报纸上雄伟的大坝,他心生向往。

1963年高考后,他如愿以偿进入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学习196812毕业分配到云南以礼河参加工作。他先后参与了绿水河、大寨、鲁布革等水电工程的建设工作。

其中,鲁布革一号桥的建设工作,他至今记忆深刻。一号桥作为鲁布革水电站建设的主要物资运输通道,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造桥,周之荣专门去云南瑞丽学习了造桥技术。雨季就要来了,为了抢工期,工人8小时换一班,三班倒地浇筑大桥的混凝土墩子,作为混凝土队主管技术员的周之荣在工地上36个小时不眠不休,模板,扎钢筋,浇混凝土.......

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完工了!

洪水到来时,混凝土已经浇筑完成。水,倾泻而下,混凝土墩子被埋在水中,露出了20公分,水始终没有超过混凝土墩子,保证了浇筑工作的继续进行

不抓紧浇筑,那一年就没法施工了,鲁布革工程在雨季没法施工,工期至少要推迟半年。周之荣说。毕竟当时的临时索桥的承载量只有几吨,远远没法满足大坝建设所需的炸药、设备和大型机械等材料的运输工作,然而,一号桥满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采访68届校友周之荣

校友王萍是1989年从常州校区成人高考班毕业的学生,也是水电二代,她父亲原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之后整个支队于1955年部队调防来支援云南水电建设。原属于军人的父亲一副军人做派,对孩子采用军事化管理,也会用面壁这样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但来到水电建设这个大家庭后,因为邻里之间关系淳朴,大家经常相互串门,彼此间也很关爱,父亲性格温和了许多。


采访89届校友王萍

校友李青是1987届通过高考进入常州校区学习的成人高考毕业生,同时她也是水电建设水二代,她的父亲是1951从东北来到云南的水利建设开拓者,主要负责钻探工作。印象中的父亲就是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地从事水电建设工作。而她的整个家庭都对水电建设有很深的感情,她嫁给了水电人,弟弟也在水电工作,八十年代,她的姐姐主动要求从电厂调动来水电十四局工作。


采访90届校友李青



曲靖管理处座谈会全体合影

明天,口述小组将继续前往以礼河,寻访1958年开始施工的亚洲第一大土坝——毛家村水库。


来源:口述校史工作组   编辑:王玮  审核:叶鸿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