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绿水河: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参观绿水河水电站
发布时间: 2018-08-06   浏览次数: 4238

 201881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河海大学档案馆口述校史小组和各位校友已经开始了这一天的行程。今天我们将从个旧出发,目的地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绿水河水电站。

 “以前,从个旧到蔓耗(绿水河位于蔓耗镇)要四个小时,现在因为修建了高速公路,开车要一个半小时。”陆承吉校友说。

 车一路颠簸地向前行驶,车窗外依旧是云南随处可见的连绵的高山,但是高山上的树木变得越来越茂密和高大,与个旧的亚热带高原景观完全不同,此处已经逐渐呈现出蔓耗热带雨林所独有的特征。又经过一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位于红河州个旧市蔓耗镇的绿水河电站。

绿水河二级电站全体合影

 站在二级电站运输洞入口,当年参与建设的卓文耀校友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当年,我们建设绿水河是非常艰苦的,施工配置落后,工人劳动强度很大,施工队伍的专业水平明显不足。”校友卓文耀说。60年代,为了响应“三线建设”的号召,逐步将我国生产力由东向西转移,同时为抗美援越、加强战备,国家特地在毗邻中越边境的蔓耗修建了总装机容量8.3万千瓦时的绿水河水电站。建设电站的工人只有部分是古田电站调来支援建设的正式职工,剩下的不仅有修建公路的临时工,还有曾经在云锡公司工作过的矿工。

 刚刚分配到工地,卓文耀还不熟悉结构设计,就从学习生产图纸开始,将图纸设计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他所在的混凝土班从机墩开始几乎负责了整个厂房的混凝土浇筑。当时砂石料主要通过电瓶车运输,经由溜槽漏斗,从排风洞、运输洞、尾水洞分上、中、下三条线路水平输送至厂房施工现场,接着,混凝土班的工人推着0.4立方米容积的斗车,一趟趟沿着进厂公路人工运输混凝土。

 “运输洞顶拱的预制板就是我们亲手浇筑的。”卓文耀兴奋地告诉我们。虽然时隔多年,他还是一眼就能认出。

于绿水河二级电站采访卓文耀校友

  “建设这个二级站时,地下作业工程量大,机械化水平低,我们打眼、装药、将石头炸开,几乎依靠手工开凿了这个隧洞。”刘庭廉校友说。绿水河水电站是高水头、深地下、多层、多道的地下发电厂,其中,绿水河二级站为引水式电站,设有112. 5MW的卧式冲斗式机组和315MW的立式混流式机组,这是我国首批超过300米水头的混流式高转速机组,二级站总容量57. 5MW,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可观的了。

 当时,刘庭廉参与了厂房建设的地下作业,气候炎热、湿度大、通风采光很差,开凿过程常拌有大量灰尘,工人在里头工作常头昏眼花,有时甚至难以喘气。可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一干就是八年。

校友于绿水河电站壁画前合影


绿水河二级站厂房大门旁的浮雕壁画就是电站建设历程的真实写照。大家不由触景生情,一边驻足在壁画边仔细端看,一边情不自禁地与我们述说起当时对应的情景。

 浮雕壁画展现出位于热带雨林的绿水河独有的自然景观,蓝天白云,溪水奔流,热带果树高大林立,硕果累累。

 尽管如此,绿水河工地的施工条件却较为恶劣,工人们依靠着斗车、三角耙、撮等原始的施工工具,用锄头、铁镐挖土,用风钻钻岩石,用铁铲装满箩筐出渣······汗流浃背、热火朝天地进行水电建设工作。

 在这样的环境中,绿水河的水利建设者长期面临着许多困难:吃的是粗茶淡饭、干咸菜;靠自制的铺满细砂、碎石、棕榈树皮等的箩筐滤水喝;住的是油毛毡顶的茅草棚;只有一个简易卫生所,工人看病不易;常年与亲人妻子分离,大龄青年择偶困难;文化生活枯燥,子女面临读书就业的难题;交通不便,外出只能依靠卡车等。

 可是水电建设者们却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工作热情,最终顺利地完成绿水河水电站的建设工作。

 一幕幕真实的情景浮现眼前,至今让人深受感动。

 

当年校友于绿水河合影的旧照


 “在我们当地,一直流传着‘养儿不孝,打到蔓耗’的说法。水电建设是很辛苦的,来蔓耗建设水电工程就更辛苦了,当年到绿水河电站工作都被戏称为“充军”。”绿电实业下属分公司的经理张顺强说。

 绿水河有着气温高、湿度高、地区病高的“三高”环境,平均气温达23度,其中最高温42度,空气湿度则超80%。同时因为天气炎热、植被丰富,中华蚊等蚊虫繁多,绿水河成为疟疾的高发区。可是,为了建设绿水河水电站,一批水电人从1958年开始来到绿水河,随后进行了20年的水电建设工作,我们此次同行的华水校友,绝大多数都在绿水河工作超过十年。

 “前辈们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水电人,他们和中国华电‘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企业文化相契合。”张顺强自85年起开始在绿水河工作,曾亲耳听闻许多华水校友参与水电建设的事迹,他深受感动和鼓舞。

 一年又一年,一批批水电建设者义无反顾地踏上云南这片边疆热土,一座座水电站拔地而起,不仅造福了一方百姓,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五十年过去了,一切今非昔比,茅草房几乎很难再找到,大家不再缺衣少食,昆明到绿水河工地只需要四五个小时的车程,修建绿水河水电站所花费的20年时间足可以修建3座大型水电站·······

 可时光虽然消磨了青春,却没有磨灭参与绿水河建设的河海学子“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那无所畏惧的满腔豪情,是他们以那双披荆斩棘的双手和一颗为建设献身的火热的心,在这荒蛮之地创造了奇迹。

来源:口述校史工作组   编辑:王玮  审核:叶鸿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