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恺:涓流不息
发布时间: 2018-05-28   浏览次数: 2424

须恺,字君悌,江苏无锡人。1915年到1917年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特科班学习;1922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灌溉系深造。回国后历任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技术总监等职;解放后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建设重要领导者。


1949年的须凯

2018年4月25日,河海大学档案馆口述校史工作组对须沁华(须恺之女)、须清华(须恺之子)进行了采访。须沁华曾任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须清华继承父亲衣钵,从事水利工作,曾任南京水科院院长。他们与采访人员共同回顾了父亲与水利事业结缘的一生。如今我国的几大水系,都留有须恺的脚印,斯人已去,清澈的溪水依然在山间轻柔地流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须恺全家福,其中左一为须清华,左二为须沁华


 

1900年6月3日,须恺出生于风景秀丽、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无锡县港下乡庙桥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与叔父是新学的倡导者,于无锡县师范学堂毕业后回到家乡办学。因此,须恺虽家境不好,却在一片朗朗读书声中成长,这成为他日后投身水利事业建设的契机。

须恺小学就读于庙桥小学,中学就读于常州中学。少的须恺着家乡父老因为缺乏先进的农田灌溉工具,只能凭借脚踩水车浇田,暗自下定决心,立志学习水利造福人民。1915年夏天15岁中学毕业的他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特科班,在河海的两年求学生活,为他此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怀揣理想与抱负,1920年须恺又一次打点行囊,踏上异乡,到美国参与水稻灌溉工作。1922年进入加州大学灌溉系学习,此时同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友的张闻天成为了他的室友。二人同受进步思潮影响,交流也十分密切。据须清华讲述,张闻天有一篇小说《旅途》,其中男主人公身上就有须恺的影子。

须恺在美国,其中左1为须恺


张闻天早期作品《旅途》


1924年毕业回国,正值壮年的须恺面对破碎的山河,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李仪祉一纸邀约,他便前往陕西省水利局协助主持泾惠渠新型灌渠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据须清华回忆,李仪祉一生桃李满天下,须恺与他颇有渊源。于须恺而言,他既是恩师,也是伯乐,早在河海求学期间,须恺已得到这位河海创办者的赏识。

此后,须恺参与了永定河、淮河、苏北运河等诸多水系的治理,并有所建树。1929年,须恺进入导淮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成为李仪祉副手。1935年李仪祉让贤,须恺正式成为总工程师1942年须恺就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员会技术总监,这是当时水利方面最高的技术职务。

须恺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着手进行国内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他十分重视全国水文站网的设置和主要江河的查勘测量等基本工作也十分重视水利教育。了培养水利科技的骨干力量他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兼任西北大学工科主任及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主任等职,亲自为学生讲课。他要求学生不要单纯追求书本知识要投身到实践中去,要理论联系实际。在他的学生中,张书农、王鹤亭等人后来成为我国水利建设的重要人物。




须恺生于黑暗年代,却一心寻找光明。解放后,他谢绝了国民党高薪聘他去台湾的邀请,旅居香港。又因长期在国民政府工作,对共产党也不了解,因此滞留香港静观其变。在这期间,他组织家庭成员召开了一次民主家庭会议,征询他们对于未来何去何从的意见,子女们一致表示希望回国,回到家乡继续他们的学业。这时华商报记者带来了董必武的口信:共产党欢迎他回国。此外,他看到了在香港报纸上登载的第一届中国政协会议筹备会议人员名单,他的名字赫然在列,这完全打消了他回国的顾虑。

于是,1949年8月,须恺一家人乘船北上,整艘船熄灭灯火保持安静,闯过国民党重重封锁,最终顺利到达天津。须恺受到了党和政府的热烈欢迎,他听从党的安排,留在北京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他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须恺进入水利电力部规划局担任总工程师,肩负起全国各大江河的流域规划各省市自治区水利建设规划以及全国各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审核的重任,在流域规划和农田水利科技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七年后,“文化大革命”席卷全中国,须恺也未能幸免于难,受到冲击。1970年10月6日,须恺先生病逝于北京。

1949年须恺五十大寿,与夫人在香港合影


须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体代表合影


1956年中国水利考察团访问苏联,前排左2为须恺,左4为水利部第一任部长傅作义


1956年须恺在莫斯科红场


1963年毛主席接见全国农业科学工作会议代表时与须恺亲切握手


须家五姊妹姓名

须恺一生育有五个子女,他为他们取的名字有一个共同点:第二个字都是水字旁,寄予了他对水利事业的执着;第三个字均为“华”字,表达了他对于当时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国家与民族的深情。他为两个儿子取名“澄华”、“清华”,更是展现了“澄清和洗雪中华国耻为己任的抱负。

须恺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身教重于言传。他以身作则,不封建、不迷信,勤奋学习,努力刻苦,工作认真,为人低调,平等待人,并将这些优秀品质视为理所应当的基本素质,以实际行动敦促子女做人最重要的是“自尊自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子女们在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快乐、自由的成长,有四人先后进入大学读书,工作后在各自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并在领域内有所成就。

须恺一生从事水利建设,作为一名开拓者,他工作勤勉,于中华大地处处留有足迹;同时为人低调,从不争名夺利,这种精神如流水一般清澈、永恒。借用张闻天在其小说《旅途》中的话:“这是水的运命,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我们要借着自然给予我们的力量流下去,一直流到时间的黑海。”转眼百年快要过去,我国的水利事业早已蒸蒸日上,旧时的涓流依然在故地潺潺流淌;水利建设者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承更迭,历史与文明的车轮始终滚滚向前。 (文/刘伟汉)


来源:口述校史工作组  编辑:王玮  审核:叶鸿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