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风话河海—— 原河海大学校长姜弘道访谈记

发布时间:
2019-10-31
浏览次数:
4519

20191017日,河海大学档案馆口述校史小组在闻天馆会议室采访了河海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水利类专业认证委员会主任姜弘道教授。在采访现场,姜老师将自己与河海的情缘向我们娓娓道来。

姜弘道教授与口述校史小组人员合影


数十年学水利、教水利

上世纪五十年代,姜老师就读于上海市一所重点高中。受父亲影响,他酷爱读报,与几个要好同学常去上海市图书馆借书阅读。高中教科书里一篇介绍苏联水电站的课文激起他对水利水电事业的憧憬,1957年他以第一志愿进入华东水利学院河川枢纽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随着学校专业的扩充,他先后转入农水、力学师资班学习,毕业后留在了工程力学教研室任教。这样的经历,使他多学了一些数学、力学知识,为后续的教学、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谈及在华水的学生生涯,他说道,华水是由交大、南大、浙大等校的水利系科合并建立起来的,这些学校的校风都是以严格、求实著称。当时华水院长严恺院士,严字当头,带领从这些学校来的教师为新建的华水开创优良的校风,只要一门物理、理论力学之类课程补考不及格就得留级。进入力学师资班后,他跟随著名力学家、副院长徐芝纶教授学习。徐老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把教书育人看做自己的光荣职责,跟徐老学习的不仅是他丰富的力学知识,更是他从教的态度与为人的品格。他讲课质量高、效果好,在整个高等工程教育界有名。他在获得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的《弹性力学(上下册)》中,把最难啃的内容写得明白易懂;在我国最早出版的有限元法专著中,改用结构力学方法演绎,让科技人员更加易于理解掌握,为当时的推广应用起了积极的作用。在70年代初参加红山窑水利枢纽设计时,为了科学地设计出当时国内最大的双曲扁壳闸门,徐老不仅导出了相关公式,还用手工计算制出表格便于工程技术人员应用,这样的成果还有很多很多。姜老师说,河海大学的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正是由以严老、徐老为代表的许许多多华水人创立的,是河海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徐芝纶院士与姜弘道教授亲切交谈

1961年留校任教,到古稀之年,姜老师一直坚持授课,先后讲授过弹性力学、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等课程,在不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后,还与几位老师一起编写水利概论教材、多次开讲水利概论公选课,并从2006年开始从事水利类专业的认证工作,持续为水利高等教育做贡献。

 

十年校长与学校同成长

1993年至2003年,姜老师担任河海大学校长,这十年是他与学校共成长的十年。通过“源泉工程”加快培养年轻干部教师;学习水利部在我校举办三期青干班的经验,设立“1442工程”培养学生骨干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更新校史陈列馆、建立张闻天陈列馆等等都是那个时期的成果。那些年,河海大学多次由水利部、江苏省授予文明单位、先进单位称号,并获得1993-1998年度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等荣誉称号。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严恺院士、时任校长姜弘道亲切交谈

关于学校的211工程”建设,姜老师也跟我们讲述了当时的详细过程,包括将二十多个院系所组建为十大学院的方案,这样的资源整合,不仅对实施“211工程”非常有利,也大大增强了学院的办学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了学校发展。

当时学校还面临严重的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为了抓住由211工程”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加快培养年轻干部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源泉工程”也就应运而生。通过多层次、多举措的培养、锻炼,一大批有能力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先后走上学校各级党政、学术岗位,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水利部一直十分关心河海大学的发展,在支持河海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为解决学校教职工的住房困难,争取到了月光广场的两幢高层住宅。2000年学校转由教育部管理后,教育部对于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原部属大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于20026月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为河海大学在新世纪更大更快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在谈到2000年前后开展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情况时,姜老师说,这项改革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学校内部机构改革、院系设置调整、干部聘任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后勤管理与社会化改革等,这一系列改革成果有力地保证了学校的发展与提高。

在访谈过程中,姜老师多次询问两名学生记者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形象地把他的观点告诉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智商与情商都重要,但智商占49%,情商占51%,情商是“控股”的。他希望同学们既要能干事、肯干事,更要肯为大家干事,能与大家一起干事。他把年轻人必备的素养总结为四个干——能干、肯干、能和大家一起干、能为大家干,他认为能做到这“四干”的年轻人,一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吴梦云 耿月 /刘顺


来源:口述校史工作组  编辑:王玮 审核:叶鸿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