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山水,薪火相传——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院采访华水老校友

发布时间:
2019-08-02
浏览次数:
1896

入黔四十载,目睹着时代变迁、经济腾飞,荒山野岭里修建起宏伟的水利工程,穷乡僻壤逐渐发展成西南经济支柱……20世纪60年代,有这么一批华水人,他们满怀青春报国志,深入群山,横跨激流,充分运用在校所学专业,活跃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为祖国西南经济发展添砖加瓦,艰苦奋斗。他们的敬业、拼搏、坚守、奉献,已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在西南大地生根发芽。回顾一生,他们用几十载水利情回馈母校栽培;展望未来,他们对新时代水利人寄予殷切厚望!为收集并记录河海校友为西南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进事迹,以起到加强校史研究、展示河海精神、教育年轻学子的目的,河海大学档案馆口述校史工作组对参与西南贵州经济建设的十余位优秀校友进行了为期五天的采访。

 

殷新德:心系河海 筑梦水利

 

“高数满分”、“免考核、免毕业设计的条件下于1964年提前一年毕业”的“学霸”;坚守水利岗位50年;中国“西电东送”工程的带头人,也是中国电建集团贵阳院发展历程中的领军人物……

他就是64届陆地水文专业校友,原贵阳院副院长殷新德。

1955年,殷新德参加成都勘测院贵阳分院的水文考察工作,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水文“考古”:调查贵州的降雨量和洪水频率周期。工作五年后受到组织赏识,选调到河海大学水文专业进行本科学习。由于高中已经毕业多年,殷新德同志在开始接受河海大学基础课程教育时感到了困难。但是得益于河海大学时任教授们的帮助以及本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殷新德顺利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以高数满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第一学期的基础教育,并出色地完成了气象学、气候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在免考核、免毕业设计的条件下于1964年提前一年毕业,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为响应上级号召,殷新德再次到河海大学进行干部培训。殷新德非常感激当年河海大学对本科教育工作的重视以及学校当年对自己生活的扶持和帮助,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都为他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殷新德在水利岗位上坚守了50年,参与了以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东风水电站、乌江干流梯级水电站等为代表的大大小小十余座水电站的考察选址建设等工作,见证了贵州水电站“从无到有”的过程。他曾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等多个荣誉称号,不仅是河海大学优秀的杰出校友,更是年轻一代河海学子的学习对象。

 

蔡登、张蓉夫妇:同窗伉俪 水文情深

 蔡登、张蓉夫妇1970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水文专业,两人相识相知,结为连理。毕业后,蔡登被分配到贵州从事水电站、水工建筑物管理和维护工作;1986年开始负责梯级水电站的全面工作,曾担任红枫发电总厂厂长兼党委书记。张蓉则在工厂子弟学校担任过校长。

红枫发电总厂始建于1958年,是一个由九座水电站组成的梯级电站,水电站群的高度分散给经营管理带来各种问题和困难。在蔡登担任厂长期间,常遇到老职工一家三十几口人都需要管的情况,厂内工作人员总数高峰时更是达到1758人。为精简人员,协调工作,他想尽办法,通过集中管理、竞争上岗等方式,合理安排职工,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也赋予了企业继续发展的生机。

谈起母校,蔡登、张蓉夫妇感慨良多。他们为河海学子的实干精神感到骄傲,并寄语年轻一代,希望他们踏实工作,勤奋努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出更大的贡献。

 

蔡金良:四载河海情 一生水电缘

贵州高原,逶迤雄奇,山有雄壮的风采,山也有朴素的品格,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1974年,贵州高原的山川,接纳了一个随父母从西安到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少年。1975年,蔡金良响应政府号召,成为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虽然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仍然坚持每晚自学高中课程,最终于1978年走出大山,通过高考成功考入华东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蔡金良回忆道,四年的学习培养了他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为他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蔡金良走出母校,又回到贵州,成为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的一名水电新兵。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干起,一步步成长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贵阳院党委书记。这一切成绩的取得,蔡金良认为,是与母校的教育、恩师的培养、同事的相扶密不可分的。

工作中,为了把设计做得更好,蔡金良餐风露宿于水电站工地,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参加水电工程设计也力争做得最好、最优。36年的水电生涯,他先后参与了东风水电站、普定水电站、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洪家渡水电站等工程的建设,对于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付出,他无怨无悔,也倍感骄傲。

对于母校,蔡金良分享了自己在华东水利学院的经历和感悟。这四年的学习生活培养了他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为他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十年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对母校的殷殷牵挂。最后,蔡金良祝福母校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再谱光辉灿烂新篇章,也希望河海学子能够不断努力,成为顺应国家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通过与老一辈的河海人进行访谈,口述校史工作组切身感受到了河海先辈们对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的严格践行;感受到了老一辈河海人对祖国水利事业的伟大奉献精神。我们将在今后不久将先辈们的亲身经历如实记录下来,使之成为新一代河海人学习、进步的教育模范。 (文/黄梓莘 黄芮雯 张珂萌 梁雨嘉  图/张珂萌 刘顺)

  

来源:口述校史工作组  编辑:王玮 审核:叶鸿蔚